
作者 | 知遠
1980年12月31日,一個北京人收拾利落,早早開車到首都國際機場。讓他專程等待的,不是遠道而來的朋友,而是一臺來自島國日本的14寸“日立”牌電視機。
為買這臺電視,可費了好大周折。他特意委托一位做外交官的親戚,讓對方每月攢下十幾元的“外匯人民幣”,如此堅持一兩年,才如愿以償。
在那個年代,中國人家里能擁有一臺日本電視機,絕對是身份的象征。
但如今,時代變了。日本電視機已經(jīng)很少在中國看到,萬萬想不到的是,曾經(jīng)只信“日本制造”的日本人,卻排隊買起了中國電視。就在此時此刻:
中國電視,正在攻陷日本。
據(jù)日媒報道,今年1-9月,來自中國大陸的品牌電視占有率已經(jīng)達到49.9%,單月來看,從7月起,份額一路突破50%,成為電視市場的主角。
這是相當不易的,要知道,日本在制造業(yè)方面堪稱“老頑固”,很多日本人都有“日本制造”的情結,認為質量和售后才有保障。韓國的電子巨頭三星和LG,都在日本碰了一鼻子灰。2021年,韓媒甚至專門發(fā)文吐槽,說日本是“洋家電墳場”。
更何況,電視機還是日本的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產業(yè)。
但現(xiàn)在,這個外企眼中“的“老頑固”,硬是被中國品牌撬開了。
中國電視,憑什么讓挑剔的日本人放下了成見?
罕見一幕
“一顆小螺絲雖然又小又輕,但卻非常結實,正是這種螺絲支撐著日本。”
這是日劇《半澤直樹》的一句經(jīng)典臺詞。過去,這種“永不松動的螺絲”精神一直支撐著日本制造的神話,也讓日本人對自家的產品,有一種迷之自信。
但如今,只信“日本制造”的日本人,卻排隊買起了中國電視。
日本最大的本土購物網(wǎng)站“樂天Rakuten”上,電視銷量前10名中有6個是來自中國的品牌。第二名被TCL拿下,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七、第九則被海信及旗下的REGZA包攬。
在東京千代田區(qū)的比酷相機(Bic Camera)有樂町店,擺在電視賣場最醒目位置的,也不再是松下、索尼等日本人的驕傲,而是曾經(jīng)被他們認為“粗制濫造”的中國產品——海信平板電視。
日媒報道,從55英寸來看,海信有些價格甚至低于10萬日元(約合人民幣4681元),與索尼集團旗下的索尼和松下控股(HD)等公司的20萬日元左右相比,簡直是碾壓性的價格。
賣場銷售人員透露,“最近拘泥于日本企業(yè)品牌的人越來越少”。特別是在年輕人中,通過網(wǎng)絡事先調查性能和價格等,點名購買中國企業(yè)產品的情況尤為突出。
“環(huán)時財經(jīng)”同樣提到,過去日本人最多接觸中國的冰箱、洗衣機,而電視一直是日本家電的優(yōu)勢領域,很少有人買,但現(xiàn)在,咨詢中國電視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了。
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,也能看到年輕人對日本本土家電品牌的吐槽。
有消費者周末逛LABI(山田電機,日本規(guī)模最大的連鎖家電零售商),看到海信的Regza和索尼電視并列排放,左邊的Regza大概售價37萬日元(約合人民幣1.71萬元),右邊的索尼55萬日元(約合人民幣2.55萬元),索尼比Regza貴了1/3,結果畫質相比起來,都不需要測評博主說參數(shù),肉眼就能看出來——
左邊為海信Regza,右邊為索尼;圖源:小紅書
消費者直言,“畫質差得我瞠目結舌,索尼是不是要完蛋了?”
從日媒統(tǒng)計來看,索尼這類本土家電品牌不說徹底完蛋,但至少在電視生產領域,已經(jīng)是江河日下,存在感越來越低。反觀中國電視,攻城略地的勢頭越來越猛:
2005年,日本電視市場本土企業(yè)占有率還高達85%,中國品牌連露面的機會都沒有。
2017年,中國登上全球電視出貨量第一的寶座后,在日本開始嶄露頭角,但占比也只有8.1%。
2019年,海信收購東芝電視業(yè)務(Regza)后,中企占有率擴大到25.3%。
到今年1-9月,中國大陸企業(yè)占有率已經(jīng)達到49.9%。按單月來看,7月以后中企超過50%的狀態(tài)一直持續(xù)。
從企業(yè)來看,今年占據(jù)龍頭的也不再姓“日”,海信收購的“REGZA”占比25.3%,位居首位,其次是海信自主品牌,占比15.1%,兩者合計拿下日本市場4成份額。
另一個表現(xiàn)突出的中國家電巨頭TCL,占比9.5%,和日本的索尼(9.7%)、松下(9.0%)也是齊頭并進。
除了超強的性價比,中國電視攻陷日本,靠的是什么魔力?
一進一退
回顧中國電視品牌向日本進軍的歷程,稱得上戲劇:中國的入場時機并非好最佳,卻奈何不了日本選手自掘墳墓,送上“人頭”。
2010年,來自山東青島的黑電龍頭海信,率先邁出了伸向日本的腳。
彼時,金融危機下的日本市場正被資本拋棄,現(xiàn)代汽車、法國家樂福等都掀起“全面退出日本潮”。
同時,日本本土企業(yè)過于強大,以至于大名鼎鼎的三星電子在日本都是“二進二出”,不管是賣洗衣機、冰箱,還是賣平板電視、手機,全部干不過日本制造。
簡而言之,賺錢效應太差了。
如此險惡的市場,三星都干不來,中國企業(yè)能行?
一開始,也是相當艱難。
根據(jù)英國歐睿國際咨詢公司的數(shù)據(jù),從2011年海信開始在日本銷售電視,一直到2017年,海信在日本電視市場的占有率都只有2.4%。即便是所有中企加起來,也只有8.1%。
7年心血,只能算是把日本市場扒開了一條縫。
但正是這七年內,日本電視市場,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家電王國搖搖欲墜。從2010年開始,日本家電出口萎縮,進口逐漸超過出口,家電行業(yè)貿易逆差開始顯現(xiàn)。
中國品牌,等來了逆襲的良機。
具體到電視產業(yè),日本正面臨全球產業(yè)格局變動與自身技術路線決策失誤的雙重打擊。
一方面,日企自我封閉,面對中韓企業(yè)的崛起以及市場對液晶技術的轉向,日本廠商卻抱著等離子技術不肯放手。
結果,因為其對等離子技術的高墻深壘,逼得對手在液晶技術上實現(xiàn)突破,反超了自己,日企徹底失去了在液晶電視布局的好機會。
另一方面,面對手機等小屏電子產品的崛起沒有引起警覺,日本企業(yè)卻執(zhí)意于研發(fā)“大屏”、“薄屏”。
以夏普為例,本來是日企為數(shù)不多的押中液晶電視的廠商,結果一廂情愿地在60寸電視以上巨額投入,甚至還嘲笑三星不造86英寸和100英寸的液晶電視。連日本經(jīng)濟觀察家江上剛都看不下去——
“就全球絕大多數(shù)家庭而言,有多少人家里放得下86寸乃至100寸的電視?其他廠商可能不是不具備技術能力,只是不愿在這個錯誤的方向上持續(xù)投入?!?/span>
最后夏普只能大意失荊州。
于是,如同多骨諾米牌一樣,曾經(jīng)不可一世的日本品牌,接連倒下。
日本三洋公司屢次賣身,2011年白電業(yè)務賣給海爾,2015年電視業(yè)務賣給長虹;
2013年,對等離子技術最執(zhí)著的松下宣布,停止等離子電視生產,工廠被大規(guī)模出售;三年后,松下等離子公司破產,負債5000億日元,成為日本制造史上最大的破產案;
2016年,夏普宣布出售66.07%的股權給中國臺灣省的鴻海集團,并成為其子公司;
2017年,東芝的彩電業(yè)務(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)被海信收購;
……
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,當創(chuàng)造日本制造神話的品牌,灰溜溜地淡出市場,試圖接力制造強國的中國選手,絲毫不敢松懈。
依托全球最多的工程師、最龐大的消費市場,中國在這一時期實現(xiàn)了技術突破和規(guī)模效應。
2016年,中國彩電憑借本土銷量猛增完成歷史性跨越——全球占有率達到33.9%,份額首次超過韓國,成為世界第一。
自此,中國電視品牌不再沉睡,完成本土市場統(tǒng)治后,一場面向老牌廠商日本發(fā)起的總攻,吹響了集結號。
“偷家”日本
不過,瘦死的駱駝比馬大,日本市場,仍然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。
中國電視的關鍵一招在于:本土化。
一種辦法是打通主流經(jīng)銷商,混進當?shù)厝ψ?。和當年西德巴伐利亞汽車公司產品打入滿是豐田、日產、三菱的日本市場時一樣,中企電視廠商進軍日本時,也首先選擇了和當?shù)赜杏绊懥Φ那郎毯献鳌?/span>
比如第一個吃螃蟹的海信,2011年剛開始在日本銷售時,堅決不和銷售廉價電視的折扣店合作,而是尋求和主流渠道商的合作(占日本家電銷售額的70%以上)。先是瞄準了日本排名第7名的量販店Nojima,隨后又接入排名第6名的家電量販店上新電機(Joshin Denki)。2012年,已拿下前七大家電量販店中的六個。
用海信日本株式會社社長李文麗的話來說,這是為了不讓海信落入一個“低價”的品牌形象,而主流渠道,又能更受日本消費者信任。
但即便如此,要讓日本老百姓買單依舊不容易,李文麗提到,“他們相對比較保守,并不會因為你質優(yōu)價廉就接受你”。剛進入日本市場的幾年,海信始終是可有可無的存在。
轉機,出現(xiàn)在2017年。這一年11月14日,海信與東芝宣布,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(以下簡稱東芝TVS)的95%股權正式轉讓海信。
海信,居然要收購日本“彩電之父”東芝電視!一時震驚日本全國。
不過,當時這筆收購被市場認為是收“洋垃圾”,因為當時東芝TVS負債總額已經(jīng)擴大到16.27億元,再加上7.54億元收購金,海信實際上付出了高達24億的代價。
但也正是這個動作,成了海信征戰(zhàn)日本市場的神來之筆。自從有了“東芝”加身后,海信在日本“出人頭地”——
2017年收購時,海信在日本耗時7年,只拿下2.4%的市場份額;
但收購后的這7年,海信的兩個品牌“REGZA”(東芝)和海信,已經(jīng)合計占到日本的40.4%,同樣的7年時間,拿下的市場份額卻擴大16倍。
這也再次證明,披上“本土化”的外衣,踏上真正的本土化進程,對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來說都極為重要。
海信在接手東芝后,也進行了本土化管理,如所有部門正職均聘任日籍管理者,自建銷售團隊補齊東芝的營銷短板,但說一千道一萬,真正讓海信轉折的主要還是一塊牌子——東芝。
作為日本的百年品牌,東芝在圖像處理、畫質芯片、音響等方面有著深厚技術積累,其品牌與匠人精神相關聯(lián),質量上也有保證。
更重要的是,它那未更換的名字,還閃耀著日本制造的余暉,給消費者帶來的是無形的心理滿足感——畢竟,東芝曾經(jīng)是日本的。
而坐落于中國工廠的人們,在繁忙的生產線上忙碌著,將一臺又一臺的電視送往日本本土,無聲地宣告又一場“中國制造”的勝利。
回望這短短不到40年的歷程:
從1987年,中國電視機產量達到1934萬臺,正式超過日本,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,到2016年中國彩電品牌超越韓國,跨入全球第一陣營;
從上世紀末的“缺芯少屏”只能代工組裝賣低端產品,到如今中企不斷向OLED面板等上游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發(fā)起攻堅,進入美國、歐洲、日本三大高端市場。
如今,擺在中國電視品牌面前的,只剩三星這一座高山。
當中國電視席卷日本,也在無形中宣告,日本制造,漸成往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