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克01 EM-P成都車展首發(fā)亮相就上市,下個月就交付,緊接著是3個動力版本的新一代03和改款06……
理想L9剛開啟交付,替代理想ONE的L8就被曝光……
比亞迪一周上市或亮相騰勢D9、唐DM-p、護衛(wèi)艦07 3款新車,吉利博越L、繽越COOL、ICON巧克力、嘉際L一連多款新產品亮相或上市,產品推出速度就跟下餃子似的……
更不用說新勢力品牌動不動就是3、4秒級別的加速度、更高級的智能座艙,以及激光雷達和高算力芯片加持智能駕駛,站位智能汽車時代……
是的,從產品推陳出新或上市速度、產品號召力和領先程度,被中國品牌沖擊的汽車市場,真的太卷了!
一面是自主品牌的反擊勢頭得心應手,產品號召力和美譽度正在全面提升,另一面是自主品牌在燃油車市場降維打擊,混動、純電市場的絕對領先優(yōu)勢帶來的無限逼近50%的市場份額,自主三強從銷量層面已經形成了對一線合資車企的圍剿,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格局已經大不同從前。
中國汽車品牌,用中國人的勤奮和熱愛,以及自己對汽車的理解,靠著成本優(yōu)勢、變通能力、和前瞻的市場洞察,以一種后來居上的氣勢,正在中國汽車市場構建一種新的游戲規(guī)則,重啟一套新的定義標準。
雖然任正非說要把寒氣傳遞到每一個人,但中國品牌崛起這股勢頭和力量卻充滿炙熱。
01
被重塑的規(guī)則
不可否認,中國汽車的成長離不開外資品牌,就像中國引入特斯拉這條鯰魚一樣,讓出市場的同時,我們收獲了完整的本土供應鏈體系,贏得了市場機遇,培育了相關的產業(yè)人才。
然而歷史長河中,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故事,同樣也在中國汽車品牌身上上演。
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話一樣,這是汽車市場很容易就看到的現(xiàn)象,中國品牌的確很卷,快速的產品節(jié)奏,狼群戰(zhàn)術的打法,開啟了對合資品牌的快速圍剿。但卷的背后,一方面讓中國品牌變得更大強大,同時也為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(fā)展,帶去了更高的難題和要求。
特別是看到自主品牌的產品時,同樣是12、13萬元的車,動不動就是翻毛皮內飾、無邊框車門、電動尾翼、2.0T動力、8AT變速箱,還有車機用上高通8155的芯片,L2駕駛輔助是標配。
但凡是主流的或者領先的配置,自主品牌車企一股腦兒地往新車上搬,讓消費者深刻覺得,過去那些20-30萬元級汽車才能享受到的體驗,現(xiàn)在花一半的價格也能擁有。
甚至10萬元級的汽車也擁有完整的L2駕駛輔助和智能座艙,7萬元也能買到1.5T的動力,總之將“卷”進行到底。
合資品牌是什么局面呢?繼續(xù)沿用硬塑料內飾,1.4T/1.5T是動力主流,就連131匹馬力的1.5L自吸也能賣到14萬元的價格,智能化方面基本上落后一個時代,很多自主品牌標配的科技配置在合資品牌只有頂配才能擁有,甚至可能還沒有。
在年輕消費者面對國潮愈加自信,對外資品牌忠誠度逐步下降的今天,外資汽車品牌的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早不及從前,再加上產品端不斷拉大的差距,外資品牌的優(yōu)勢,似乎只剩下那僅存的、且在不斷弱化的品牌溢價了。
產品力內卷姑且就不說了,這是自主品牌越級競爭的策略,更令合資招架不住的是,中國汽車品牌產品的推出速度非???。過去合資品牌確立的3年一小改、5年一大改、7年一換代的模式早已被中國市場所拋棄。
一年一大改,三年一換代幾乎成為市場的主流需求,特別是在新勢力的助推下,軟、硬件升級,讓車輛常用常新,更是成為一種潮流趨勢。就像極氪001一樣,車輛硬件的可升級,直接推動產品訂單和交付再創(chuàng)新高,且直逼萬輛水平。
更不用說在電動化領域的產品推出速度了,看看比亞迪、長城、吉利和長安們,電動車產品基本上是一年好幾款,年年產品大年,用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機會。再看看外資品牌,起亞的電動車EV6 2021年上海車展就已經亮相,但是上市要到明年,間隔時間超過2年。豐田的BZ4x,雷聲大雨點小,且多次跳票,截止目前還沒有普,好在一汽豐田的BZ3申報圖亮相了。
MPV市場的卷也是如此,原本被GL8、賽那,本田奧德賽、艾力紳和頂級的埃爾法霸占的市場,現(xiàn)在一窩蜂地出現(xiàn)了多款產品,嵐圖夢想家、傳祺M8、騰勢D9、紅旗HQ9、極氪009,還有上汽集團旗下的榮威IMAX 8和MIFA 9,各家都在這個看似不大的細分市場拿出看家本領,用競爭埃爾法的產品力去和GL8、賽那PK,順便將奧德賽和艾力紳也一并拖下水。
如果說產品力和產品的定價體系,中國品牌正用成本優(yōu)勢、市場洞察和越級競爭的打法重塑規(guī)則,那么在售后服務方面,中國品牌更是直接用雷克薩斯等豪華車的做法、品質和標準,樹立一種新的售后服務形象,與合資品牌拉開了最明顯的差距?,F(xiàn)如今,去到豐田大眾主流合資品牌4S店和比亞迪、吉利等主流中國品牌的4S店,后者的體驗會比前者更好。
當然還有一些比如免費基礎保養(yǎng),終生質保等措施的推出,讓那些原本看重性價比的中國消費者,更是感受到來自品牌對消費者的尊重,養(yǎng)車、用車少花錢,讓用戶在擁車全周期中獲得更多,這樣品牌好感度就逐步建立了起來。
極致內卷之下,合資怎么辦?目前,主流合資或許還處在自己的舒適圈,長期習慣了高高在上的他們,要發(fā)生最根本的改變,這將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,除非品牌和銷量遭受到沉重的打擊。
這一點標致、長安福特等二線合資深有體會,否則他們也不會將408的售價,拉低到10-12萬元的區(qū)間,甚至比部分自主轎車的售價更低;否則長安福特也不會在蒙迪歐上背水一戰(zhàn),上2.0T動力,推出更有科技感的帶魚屏,且將價格較老款拉低5-6萬元,最后終于走上月銷7-8千輛的水平。
02
卷的背后,是中國力量
作為中國新一代年輕的消費群體,他們對汽車產品充滿挑剔,什么樣的產品才能打動他們?無非就是外觀好看一點,內飾精致有質感一點,配置高一點,底盤扎實一點,動力操控棒一點,品質好一點,最好價格再便宜一點……
這樣的產品有嗎?過去沒有,那是因為中國汽車品牌還不夠強大,現(xiàn)在中國力量的崛起,這個愿望已經得以逐步實現(xiàn)。
放在30年前買一輛桑塔納需要20萬元的那個時代,或許沒有哪家汽車公司能夠達到消費者的要求。的確,那是一個中國汽車行業(yè)被外資品牌的壟斷時代,中國汽車廠商缺失核心技術,受制于人,喪失定價權,國內的汽車消費者不得不長期忍受近乎訛詐的汽車價格。
但現(xiàn)在不同了,中國品牌靠逐步掌握核心技術、靠規(guī)模化最大限度降低了產品的成本,給外資品牌帶去了壓力。
論產品力,在A級轎車和SUV市場,本土品牌們幾乎對合資品牌形成了對壘之勢,最領先的芯片、最好用的智能化人機交互掌握在本土品牌手中,L2級駕駛輔助等智能安全配置本土品牌已經實現(xiàn)了越級對標。
論價格,比亞迪通過插混優(yōu)勢,也將價格放在了和大眾持平的市場區(qū)間,并且在銷量上對大眾們形成了直接的沖擊。而吉利、長安和奇瑞們的混動,直接打破了日系混動的定價規(guī)則,油電混動產品更是實現(xiàn)了與燃油車同價的水平。
自主A級車逸動、影豹們在終端的成交價格已經與英朗、桑塔納捷達持平,且產品力比合資強太多;領克用產品力優(yōu)勢和潮流的品牌形象,逐步擠壓思域、速騰等合資品牌的市場空間;傳祺M8、比亞迪漢/唐、小鵬P7等產品順利進入20萬元的價格區(qū)間,以不低的銷量直接從合資品牌利潤最大的B級車市場要份額。
中國消費者是幸福的,作為人們生活中的大宗消費品,汽車是唯一價格一直往下走,但價值是往上走的產品,這不得不感謝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迭代和進化,更要感謝無數(shù)本土品牌們?yōu)楸就疗放剖姓悸实钠D辛努力和它們的集體發(fā)聲。
內卷是對的,通過內卷,中國汽車迎來了更快速的發(fā)展,用20年的時間走過了國外汽車上百年的歷史道路;因為內卷,中國消費者用更實惠的價格,享受到更多來自技術進步帶來的卓越的出行體驗。
從本土品牌的成長史來看,五菱和奇瑞們通過價格優(yōu)勢,將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提起來了,汽車不斷開入尋常百姓家;吉利和長安,則通過產品的精品化戰(zhàn)略,將人們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提升上來,使得消費者看完吉利、長安的車再去看合資,就能感受到來自中國品牌的追趕。
如今,比亞迪則通過插混的布局,以用車場景和油耗的優(yōu)勢,與外資品牌展開了新一輪的較量。而新勢力們,則在智能化方面,樹立了一個全新的標桿,算力算法,激光雷達,智能駕駛的各種賣點,也讓消費者逐步了解到,原來汽車可以更加高科技,原來中國汽車的科技感和豪華感是觸手可及的。
所以卷的背后,是中國品牌正在打破過去合資品牌建立起來的一套固有法則,以中國汽車的實力,重新開創(chuàng)一個全新的標準,是開始在自己的地盤上奪回話語權的重要路徑和舉措。歐美汽車品牌在各自本土市場占據(jù)一半以上份額,中國汽車品牌同樣也要在中國市場占據(jù)主要份額,這是所有國人的期待,是客觀規(guī)律,也將是必然現(xiàn)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