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說制造業(yè)是國家的基礎和命脈,那機床則是制造業(yè)的重中之重。沒有機床,就沒有電掣風馳的高鐵;沒有機床,就沒有鷹擊長空的戰(zhàn)斗機;沒有機床,就沒有飄洋遠行的航母。
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進入的外資企業(yè)可以說在中國賺的盆滿缽滿,原因是一來在技術上國產機床少有能與其抗衡的對手,二來勞動密集型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對機床設備的需求不斷加大。利益趨勢使這些外企涌入中國,如日本的FANUC、MAZAK,德國的DMG、哈默,美國的哈斯等知名國際機床企業(yè)進入中國市場。
雖然這些外企紛紛進入中國,但是外企的核心技術卻一直被限制進入中國。對于賣給中國的高端機床,中國企業(yè)只有使用權,不準拆卸研究,甚至連機床搬動位置,都要給外企打報告,更有甚者,最頂尖的機床干脆不賣給中國。
比如控制器,控制器是數控機床的核心,相當于電腦的CPU,是制造數控機床的關鍵技術。據統(tǒng)計,目前以日本FANUC和德國SIEMENS為首的控制器巨頭的產品壟斷市場80%以上,高端產品不僅壟斷,而且限制中國進口。日本人稱“沒有日本的機床,中國的汽車產業(yè)將寸步難行。”這些話雖然有些狂妄,但也顯示了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缺失。
而由于基礎材料科學、工藝、設計上的差距,則使國產機床的絲杠、導軌、伺服電機、力矩電機、電主軸、編碼器,這些主要功能部件大部分還主要依賴于國外產品。以絲杠為例,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產國,但是在基礎材料科學上的差距,國內很難生產出制作優(yōu)秀絲杠的鋼材。
“高端機床制造技術,我們與德國、日本的差距有15到20年。”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甘凌曾在《人民日報》的采訪中說道,和國外設備比,國產機床在穩(wěn)定性、可靠性、效率等方面差距明顯。國外機床可以24小時不停機,國產設備不行;國外機床1秒可以加工1個零件,國產設備可能要1.5秒。雖然近幾年國內企業(yè)也開始做高端機床的集成,但核心技術如數控系統(tǒng)主要還掌握在德國、日本等少數企業(yè)手里。
在如今的社會,相較于金融、地產、互聯(lián)網等熱門行業(yè),制造業(yè)屬于一個冷門行業(yè),機床更是冷門中的“冷門”。但即使這樣,仍有大批的人士堅守在機床行業(yè),堅持為中國的機床事業(yè)做出自己的貢獻。
【此文章原創(chuàng)來自于158機床網轉載請注明出處】